在接受了 Dr. Ram 的邀約後,週末中午去了趟基隆跟印度學者聊聊實驗、生活上的瑣事。中午時分原本 Redeye 打算請他們一同前往素食餐廳用餐。因為文化上的差異,在台灣住了幾天的他們並不欣賞我這花錢了事求方便的點子,所以他們決定用半個小時的時間弄份簡單的印度料理讓大家填飽肚子。Redeye 從來不挑食,當然中餐就吃『印度人到台灣來烹調的印度餐』,呃,有點繞舌。
基本上印度也是個農業國家,百姓的主食還是以米食為主,何況有廣大的印度教與佛教信徒,素食主義的他們對於米食的依賴更是不言可喻。Dr. Ram 擔心 Dr. Rao 不能適應台灣的飲食所以特別帶來了印度的米跟調味料,印度風味的中餐已經確定不會走味,對於 Redeye 來說,吃餐印度料理需要的只是時間的等待。印度的食用米跟台灣的品種有相當大的差異,那是種長米,而且不會黏,是那種煮好後『粒粒分明』的品種。相較之下,台灣的米比較圓、而且黏性較大,吃起來的口感也比較軟。

沒有意想到的是中餐主廚竟然是 Dr. Rao 當大師。因為他是純素食主義者,對於素食料理有他獨到的經驗跟口味,印度素食耶,對 Redeye 來說,真特別。雖說印度米長得跟台灣不一樣,烹調方式還是一樣的,日本電子鍋插上電後就可以變出可口的米飯了。讓 Redeye 印象比較訝異的是 Dr. Rao 烹調時從頭到尾只用了根小湯匙,外加一個小鍋子,然後料理就出現了。烹調過程中加入一個印度特有的調味料叫做辣米 (spicy rice),然後又加入了辣椒,可想而知就一定很下飯了,光是那個辣味就會一直把飯送下喉。最後的成品只是小小一碗拌飯的印度風味菜,雖然說是素食,可是很『重』口味的烹調方式。
印度人吃米食多是拌飯,因為還有很多印度人是以手進食的,所以調味後的米食有點像炒飯,放到手掌心後將飯送入口中,手上並不會油膩或沾黏食渣。除了這個即時的熱炒,Dr. Rao 還變了道『米飯 + 植物奶油 + 印度調味粉』的飯食,當然咖哩口味的料理也一定不缺 (可是 Dr. Rao 說裡頭沒有加入咖哩耶,呃,啥是咖哩的真味道?)。印度人在台灣做出家鄉味道的食物填肚子,大概也是解思鄉之愁的好方法吧!
13 則留言:
學長
忘了請你打包一口回來:P
Redeye大大:
印度人的素食口味果然和台灣人不一樣喔!
用一隻湯匙能煮出一餐飯菜真是太神奇了。
我我也是個素食者,吃素已近二十年了,
但我們的素食都是清淡的蔬菜水果為主。
一般的素食餐廳或小吃店素食較多口味,
印度人可能會吃不習慣,所以才會自己煮。
謝謝 Helenna 的留言,打包一口?這樣很難耶,我幫妳問問 Dr. Ram 好了,假如他回去印度前還有剩印度米,那我作給妳吃快一些,尤其是那個 + 植物性奶油 + 印度調味粉的印度飯食,我看一次就會做了。
妳要再耐心等一個星期,我會告訴妳答案。
謝謝 阿茵 站長的留言,
印度文化跟台灣文化差異太大了,甚至對於佛教的教義詮釋都有很大的不同。坦白說,我不太懂台灣的佛教怎麼會演變到跟發源地的佛教有如此大的不同。
至於素食。東方人希望吃得寡慾清心、身體健康。印度人的素食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對於素食的料理態度就跟我們對葷食的料理一樣。其中對於『不殺生與佛教內涵而素食』的見解倒是滿一致的。
阿茵 站長是素食者,是因為宗教因素嗎?還是純粹為了身體健康?可以茹素 20 多年,對 Redeye 來說可真不容易。
Redeye大大:
我的茹素是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已在信中回答您了,另外還有一些重要的問題想請教您,已寄了兩封信給您,請您收信喔!
謝謝 阿茵 站長的留言,
我會儘快檢查信箱並且給您回信。祝妳推動的一切活動進行順利。
印度米?
本以為是泰國香米,也是長米不會黏,然後有一特殊味道。
在加拿大這,只要屋主是印度人,一近屋就聞得出來,而且味道是散不掉的。不是很喜歡(或是習慣)那味道。
Dear Olivia,
是的,您真內行。上一年我得到一包印度米,煮起來真的有特殊的味道,後來我拿它來拌咖哩吃,味道跟口感還是不對。今年我終於瞭解了,原來那是拿來拌菜當炒飯吃的,口感清爽些。
印度人是最會用香料的民族了,我知道那種不能形容的香味,有點植物香卻也有點不太自然的人工合成氣味,大概就很貼切了。至於那個近屋就會嗅到的香味,應該是『香, incense sticks』(拜拜用的那種) 燃燒後的氣味,我的印度朋友給了我不少盒,光放在櫃子就讓整個空間充滿味道。我問過功用為何,印度朋友說那可以改善空氣的品質,而且可以殺菌。
妳認為呢?
看你喜不喜歡那味道嘍。
我知道精油可殺菌消毒,但"香"..不知道,我喜歡精油,純天然的,不是用插電的精油燈,而是點小蠟燭的,點時滿室清香。
之後,精油會完全揮發,喜歡這種船過水無痕的。
Dear Olivia,
不喜歡大概還談不上,沒有特別喜歡倒是真的。女生抹的香水味道我也不是很喜歡,對香味沒有特殊的喜好跟敏感度。
其實用蠟燭跟電熱把精油加熱,讓香味發散出來的原理沒啥不同耶,味道應該也不會不一樣。妳喜歡的是燭光閃閃跟那氣氛嗎?
插電的精油燈聞起來跟電蚊香片味道差很多嗎?我家冬天會點電蚊香片,今年冬天我來好好聞聞看到底是啥味道。
不知是否是我的鼻子過於敏感?
聞那用電的精油燈的精油,覺得不夠純。
你到給了我idea,"插電的精油燈聞起來跟"電"蚊香"片"味道".....差不多的感覺,去掉""內的字....
Dear Olivia,
I will keep some goods for you.
我只是個跟印度同事打交道到快發瘋的路人。在跟不少印度人往來之後,我對印度人實在很沒有好感,給我的普遍印象是:缺乏國民素養。說我是種族歧視也罷,我現在對跟印度人交朋友這檔事,是能避就避。
印度人的民族自尊心超強,你若知道對岸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有多「強」,印度人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認識的印度人裡,每一個都會強調他們是擁有最古老文明、最聰明、競爭最激烈的民族(他們會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 NII is more competitive than Harvard...... NII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India)。所以在你另一篇文章中提到印度人對中國的評價云云,那是想當然爾。我還有一個印度朋友,對於西藏屬於中國一事十分氣憤,因為他認為西藏本來應該是屬於印度的。
至於佛教的部份,就我瞭解,印度的佛教徒其實非常非常稀少,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和回教的信徒。而佛教的起源雖然是印度,但那是源於對印度教種姓制度的反思。中國雖然也有階級問題,但古代即使是下九流這等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階級,也還有翻身的機會。而印度,直到今天,種姓制度中四個階層之間的通婚仍然是大忌之一(這是好幾個不同的印度年輕男女分別告訴我的)。生存環境的差異,自然使得哲學理念不同。
此外,印度教是多神教,每個神祇的信徒都有不同的path,而許多印度教徒也只把佛教當作印度教的其中一個分支。觀點的不同,自然也就造成視野的不同。
最後,印度人住的地方就會有濃烈的印度人的味道,這不只是在加拿大,在美國也是一樣的。之前受一個印度朋友所托,幫他收信澆花(他回印度結婚去了),電梯門打開、空氣飄進電梯的剎那,我就可以確定這一層有住印度人。
張貼留言